您好!欢迎访问www.leyu.com网站!

www.leyu.com工业烘干机

2021年打造全自动工业烘干机设备

首页 > 工业烘干机价格

一村一品案例:宜都蜜柑坚持品牌化发展

来源:www.leyu.com       发布时间:2024-07-31 07:38:32      浏览量:1

  宜昌现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全市非流动人口为413.79万人,户籍人口为390.94万人。

  2017年,宜昌市实现生产总值385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26.72亿元,比上年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077.58亿元,比上年下降1.5%;第三产业增加值1352.87亿元,比上年增长9.5%。三次产业体系由上年的10.8:57.2:32.0变化为11.1:53.8:35.1,第三产业占比上年提高3.1%。按非流动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331元,比上年增长3.7%,较上年增加3353元。

  第一产业:2017年,宜昌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1.43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全年粮食产量154.30万吨,比上年增产0.9%。油料产量54.56万吨,比上年增产2.4%。茶叶产量7.47万吨,比上年增产6.6%。园林水果产量277.79万吨,比上年减产16%;其中柑橘产量271.66万吨,比上年减产15.9%。蔬菜产量447.71万吨,比上年减产0.2%。水产品产量16.73万吨,比上年减产2.5%。生猪出栏591.69万头,比上年增产1.3%;牛出栏9.08万头,比上年增产3.6%;羊出栏158.25万头,比上年增产1.7%;家禽出笼2885.72万只,比上年减产5.7%。

  2017年,宜昌市有效灌溉面积127.0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6%。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2.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年末全市自来水受益村达1252个,比上年增加7个,占全市行政村数量比重90.3%;全年农村用电量11.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

  第二产业: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共有规模工业公司1479家,年内新增规模工业公司57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7.5%;利税比上年下降3.4%;总利润比上年下降0.3%。

  第三产业:2017年,宜昌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0.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分行业看,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1103.27亿元,比上年增长7.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27.0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比上年增长78.4%,烟酒类比上年增长46.5%,化妆品类比上年增长34.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上年增长21.4%,通讯器材类比上年增长12.0%,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11.4%,日用品类比上年增长7.8%,饮料类比上年增长2.9%。

  2017年,宜昌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6618.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国内旅游人数6572.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入境旅游人数45.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其中,外国人34.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全市旅游总收入7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4%;国内旅游收入70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江汉平原西部,长江与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美誉。现辖8镇1民族乡1街道、2管委会,总人口39.7万,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23.7万亩。 宜都市是湖北省发展最快的县市之一,中部地区正在快速崛起的中等城市。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排名142位,中部百强县市第16位。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排名166位。2006,2007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一名,2008,2009,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二名。

  2015年,宜都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0.9967亿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长10.3%(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2.1380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5.4758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3.3829亿元,增长9.1%。一、二、三次产业体系比例从2014年的9.0:62.6:28.4变为8.4:63.0:28.6。

  2016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05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 (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1398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04758万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29274万元,增长11.1%。一、二、三次产业体系比例从2015年8.4:63.0:28.6的变为8.6:61.8:29.6。

  2019年,宜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9.24亿元,总量居宜昌九县市区首位,增长9.3%(按可比价计算),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宜昌市3.2、1.8、1.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6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5.54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5.04亿元,增长7.1%。一二三次产业体系比例从2018年的7.4:59.2:33.4变为7.2:52.3:40.5,第三产业占比提高7.1个百分点。

  一产:2015年,宜都市完成农业总产值71.3099亿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长5.0%。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33.2711亿元,增长3.7%;林业1.0312亿元,增长9.7%;牧业29.5651亿元,增长5.5%;渔业5.8766亿元,增长7.7%。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占比分别是46.7%、1.5%、41.5%、8.3%、2.0%。全年粮食播面36.99万亩,粮食总产量11.64万吨,增长1.9%。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油料13.60万亩,下降1.5%;蔬菜8.44万亩,增长6.7%;至年末,茶叶、水果定植面积分别为12.10万亩、30.87万亩。

  2015年,宜都市主要林产品产量为:油桐籽264吨,增长2.7%;棕片771吨,增长13.2%;板栗308吨,下降13.0%;木材采伐量22080立方米,下降48.3%。全年水产品产量16139吨,增长2.7%。全市淡水养殖面积为4.75万亩;淡水养殖产量14877吨,增长2.4%。全年农业物资装备水平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1.98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纯)1.83万吨,农村用电量11587万千瓦小时。 [34]

  二产:2015年末,宜都市在册规模以上工业公司266家,全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49.8255亿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长13.4%,其中:轻工业产值为371.7913亿元,重工业产值为678.0342亿元,分别占35.4%、64.6%;内资企业完成888.4091亿元,占84.6%,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完成161.4164亿元,占15.4%。工业增加值增长13.5%。

  三产:2015年,宜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8.6555亿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长13.2%。按规模分,限上公司实现消费品零售额为59.8120亿元,占比达60.6%,其中限上法人单位完成45.9252亿元,增长19.6%。全年各旅游服务企业共接待游客24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22亿元,分别增长24.1%和23.6%。

  宜都市2006年在湖北省率先进行柑橘精品果园建设,各精品园示范基地纷纷以专业大户、销售能人为中心,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到 2012年底全市共成立专业合作社 72 个,拥有社员11565 人,网络基地 7667hm2,提高了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2007 年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入到宜都市红花套柑桔产业合作社, 打造“集团合作社+商标+农户”经营模式,将宜都市农字号两大品牌, 即 “土老憨” 与 “宜都蜜柑” 成功嫁接, 整合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依托柑桔产业合作社的载体,借助土老憨的品牌, 把宜都蜜柑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也确立了 “发展精品农业, 打造中国柑橘第一品牌” 的战略目标。 产业合作社是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 是技术、 服务、 品牌等资源的整合。 传统的 “协 会+地理标志+农户” 的经营模式变更为 “集团合作社+商标 (土老憨+宜都蜜柑) +农户” 经营模式。 此种模式将家庭经营式的小生产与社会化的大生产结合起来, 通过内部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创新, 在弥补农户小生产缺陷的同时保留了以往家庭经营组织的基本特征, 大幅度的提升了经营效益和水平。

  历史: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是世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都于公元前196年设县制,名为夷道。公元210年,刘备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是一代宗师杨守敬、清代学者王永彬、开国上将贺炳炎的故乡。公元450年,在盛弘所著《荆州记》一书中就有关于“宜都甘”的记载,至今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亦有唐代诗人杜甫的《横碛柑园》:“春日清江岸,千 柑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于献金门。” 在清代,身为宜都市县令的彭颖也写下了“十里黄柑茂,何如八百桑”的佳句。

  称号:宜都市 2001 年被农业部、外经部 定 为 首批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2002 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柑桔 生产 优 势 区 域,2004 年荣 获“中 国柑 桔 之 乡”称 号,2008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三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并纳入全国柑橘标准果园创建示范县,同年,宜都蜜柑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登记证号 : AGI00049),2009 年跻身“中国柑桔产业二十强”县市,被省政府命名为“水果大县”。

  宜都是2016年度湖北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先进县市、中国民间故事之乡、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环保模范城等荣誉称号。2018年10月,宜都市入选“总实力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学技术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2018年10月,获“2018年国家森林城市”、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总实力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都市地处武陵山余脉,位于鄂西南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海拔38~1081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 16.7℃,≥10℃活动积温 5354.4℃,无霜期237.3d,年均日照时数1641h,年降雨量1350mm,境内兼有山区、岗地和平原,温光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很适合柑橘的生产发展,是 全国柑橘区划中宽皮柑橘最适宜区。

  2006年宜都市为了更好的提高柑橘品质,增加效益,在湖北省率先进行柑橘精品果园建设。当年宜都市借鉴国内外蜜柑栽培先进经验,在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于柑橘生产大镇红花套进行了 6.67hm2早熟温州蜜柑完熟采收试验,一举获得成功。当年柑橘总产量达到400t,比205年的230t接近翻一番,品质得到极大提升,柑橘精品果达到10t,最高单价达10元/kg。从此,宜都市将柑橘精品果园建设作为一项提质增效常态化技术措施来抓,并在狠抓该项技术措施落实中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为一套操作性强较系统的栽培技术措施。

  在柑橘主产区红花套镇和高坝洲镇集中连片建立了 666.7hm2的优质高效栽培核心示范区,示范区两年平均单产达到 3150kg,优质果品率达到 80%,示范园区生产的柑橘果实果形端正,色泽鲜艳、皮薄化渣、汁多味浓,可溶

  在宜都市精品园建设由点带面,从一个村辐射到全市八个乡镇柑橘产区,面积从6.67hm2辐射带动发展达到 2012 年的 1333.3hm2,产量达到6×104t。示范样板基地还有效地带动了全市柑橘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辐射带动湖北省柑橘产区推广该项技术,面积达 6667hm2以 上。通过柑橘精品果园建设以来,全市柑橘平均价格达到 2500 元/t,比非精品示范园区的1300 元/t 增加 1200 元/t,667m2增加收入 3500元以上,全市柑橘由此每年增加收入7000万元以上。(2013年文献数据)

  主要产业:宜都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盛弘《荆州记》一书中就有关于宜都甘的记载。宜都蜜柑,果实无核,高扁圆形,单果重125.0克左右,大小较均匀,皮薄,可食率高,中心柱较充实。9月下旬开始着色,10月上旬成熟,刚着色时果皮桔黄有光泽,完熟时果皮桔红色。

  作为全国柑桔生产优势区域,柑桔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宜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来源。

  2010年柑橘面积20333.3hm2,柑橘产量42.3×104t。全市柑橘平均产量达到1846kg/667m,总产值6.3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 以上,柑橘系列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2011年宜都市全市柑橘面积达20666.7hm2,产量有望将达到48×104t。柑橘总产值将突破9亿元,柑橘系列产值将超过20亿元。2014 年面积达到 2.09 万 hm2,产量 65 万 t。与 1978 年比较,面积增加 2 万 hm2,产量增加近 60 万 t。以蜜柑为主体的宜都柑桔,以其酸甜适度、皮薄化渣、汁多味浓,深得消费者的青睐,远销俄罗斯、加拿大、欧盟等地,内销全国 18 个省、区、直辖市。2012 年,种植培养面积 2.07×104hm2,产量 55×104t,柑橘总产值 11.5 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 40%以上,面积和产量在湖北省分别排名第三位和第一位。2017年种 植 面 积 已 发 展 到2.13 万hm2,产量 60 万 t,全市 10 个乡(镇)处均有 柑 橘 分 布,以 红 花 套、高坝 洲、五 眼 泉、陆 城、姚 店、枝 城、聂家河为主产区。

  盈利模式:除了柑橘鲜果销售外,柑橘还可以深加工成几十种产品,比如:果汁可用来酿醋、取汁;果肉可用来生产罐头、蜜饯、橘酱、糖果、饼干及饲料等;果皮可用来生产调料及陈皮保健品;果花可作为蜂蜜、香料的原料;榨汁后的残渣及腐烂果还可通过生物技术制成有机肥;生长柑橘的橘园,则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的绝佳选择……在宜都,一枚小小的柑橘,串起了由粗加工到深加工,再到服务、旅游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同时 , 叫 响 享 誉 全 国 的“宜 都 蜜柑”品牌,成为名副其实的“甜蜜产业链”。

  2014到2015年全市共有产后商品化处理企业 82 家,有柑桔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生产线 万 t 以上。全市桔瓣罐头加工公司 4 家,年加工能力 5 万 t。土老憨生物科技园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成功举办了湖北省级规模农商、农超对接大型活动。拥有柑桔气调保鲜库企业 1 家,贮藏能力 2 000 t,柑桔打蜡设备生产厂 2 家,柑桔合作社 64 家,在柑桔产、供、销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2017年全市洗果打蜡处理加工厂达到 90家,生产线 万 t。(不同的文献对于加工厂的数量和加工能力表述不一,互有矛盾)

  年收入:2014年柑桔系列产值达 27 亿元。柑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15.5%,占种植业产值的 32.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31%来自于柑桔。面 积、产量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 3 位和第 2 位。

  为提升柑橘品质,宜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标准化生产(精品果园建设)、“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销售、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晋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合作社)建基地联农户等方面均给予奖励。如对连片 100 亩以上的新建精品果园奖励 5 万元,对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分别奖励 10 万元、5 万元、2 万元。目前,宜都市高标准打造10.2 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宜都蜜柑) 标准化生产基地,覆盖3 个 乡 镇 , 涉 及 农 户 18260 户 ,辐射周边 5 个乡镇,带动农户 3万余户。2016 年该基地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柑橘产量 达 到 了 26万吨,亩产达到 3.07 吨,高出全市中等水准 1.29 吨,基地范围内的柑橘销售价格高出全市中等水准 0.2 元,达到 1.7 元 / 公斤,基地内的柑橘产业直接增收近 2.5亿元。高标准质量提升的同时,品牌价值也节节攀升。在 2016 年第五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上,宜都市荣获“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荣誉称号。2016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宜都蜜柑”品牌价值被认定为 25.61亿元。孔祥亭自豪地对记者说:目前,宜都柑橘精品果平均售价在每公斤 12 元以上,大宗果每公斤1.5 元以上。柑橘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60%来源于柑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30%来源于柑橘。2016 年宜都橘农人均纯收入 2 万多元。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市场宏观调控外,多元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实用型人才也是关键一环。 “见木不伤木,见青不带白。”春节刚过,高坝洲镇陈家岗辉青植保机防合作社的负责人吴辉青就忙着帮村民搞品改嫁接,他是高坝洲镇第一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毕业的学员,通过培训班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最先进的嫁接技术,也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近年来,宜都市为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依托市乡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网络,举办市乡村三级技术培养和训练和现场示范 1000 场次,培育柑橘专业新型职业农民 1400余人,组建柑橘专业合作社 127家,以柑橘为主 的 家 庭 农 场 16

  个,提升橘农组织化程度。新型农业主体增多,为柑橘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则成为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羊,为宜都柑橘新业态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80 后”的肖飞是高坝洲镇大战坡村后备干部。2014 年,由于本地柑橘出现滞销,肖飞在网上试着销售柑橘,竟然打开了销路,实现利润 3 万多元。随后,她注册了自己的网店,把秭归的脐橙、雾渡河的猕猴桃、家乡的土特产“打包”后发在微信朋友圈,每月的净利润都在 5000 元以上。在肖飞代理物流的门店里,乡亲们看到堆积如山的产品,纷纷向她取经。肖飞毫不保留传授经验,在她的影响和帮助下,大战坡

  村 100 多户乡亲都玩起了电商。一时间,儿女在外接电商单子、父母在家包装发货的新模式销售法在该村兴起。2016 年,肖飞带领本村村民销售农产品 500 多万元,实现利润 200 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致富带头人。柑橘+互联网,橘农变电商。短短几年时间,宜都电商产业就已初具规模,农产品通过电商迅速步入了“互联网+”时代。2016 年,宜都电商从业人员达到 5600 人,总销售额逾 11 亿元,其中,销售特色农副产品300 多个,总额逾 5800 万元。宜都市还通过搭建工作平台等多种手段,无偿帮助 250 多人通过电商创业及从事相关工作。根据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宜都市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已由 2014 年4 月全国排名的 340 位上升为 284位,上升 56 位,在湖北省的排名也由第 5 位上升为第 3 位。

  种柑橘,发展第一产业;加工柑橘,促进第二产业;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柑橘公园”发展旅游业……宜都的柑橘产业,正在推动着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全要素、全产业的“甜蜜产业链”。“将农业与工业、旅游业、信息产业、商贸服务业等有效联结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措施。”在土老憨集团董事长陈世贵看来,打造柑橘产业链离不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赵兴武是南桥村的柑橘种植大户。2006 年,他加入了由土老憨集团牵头成立的湖北省第一家柑橘专业合作社———红花套柑橘专业合作社,并与土老憨集团签订了《柑橘销售保底协议》,让他的柑橘销售有了保障。 “在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下,我们采用‘密改稀’‘大冠改小冠’等技术标准化生产,挂果多而甜不说,果型还漂亮很多,售价一下高出 20%—40%。”赵兴武高兴地说,每年他以合作社的名义,能在土老憨销售近 300 万斤柑橘。目前,土老憨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后备企业,联结湖北宜都蜜柑合作联合社,形成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合作社+国家级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面向橘农社员提价 20%收购柑橘,直接带动合作社农户增收 1200 万元,带动在册贫困户增收 100 万元。如果说,鲜果销售是柑橘为当地橘农做出的第一次贡献,那么,柑橘深加工,则属于柑橘给当地橘农做出的第二次贡献。将橘子“吃干榨尽”是土老憨集团多年研究的核心问题。该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投入 7000 多万元建立柑橘深加工研发体系,在柑橘精深 加 工 上 取 得 多 个“第 一”和 “唯一”:首个柑橘自动化剥皮—榨汁—烘干生产线,首个柑橘全汁带渣发酵工艺体,首个柑橘发酵菌种选育技术;全国唯一用柑橘酿造的 橘 醋 原 浆 系 列、陈 皮料 酒 系 列 产 品、陈 皮 酱 油 和 陈皮 下 饭 豆 豉 系 列 等 高 附 加 值 产品 , 在 全 国 率 先 实 现 了 柑 橘 的全果利用,形成了基于柑橘深加 工、符 合 健 康 食 养 理 念 的 新型产品群。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湖北丰岛食品有限公司以罐头外贸出口为主,年收购柑橘 3 万吨左右,生产柑橘罐头 2 万余吨,年创汇 2000 万美元左右,带动周边农户 5000 户以上,吸纳 3000 余农村剩余劳动力季节性就业。依托土老憨、丰岛等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深加工能力,宜都基本形成了完备的柑橘产业链。目前,围绕柑橘产业的加工公司超过 100 家,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1 家 , 宜 昌 市 级 6 家。宜 都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 “ 四 个 一 批 ” 工 程 先 进 县(市、区)。不仅如此,围绕柑橘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宜都充分的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农事活动、农家餐饮住宿、农村乡土文化等开展休闲观光和体验教育活动,推进柑橘产业与文化相融合,成功开展了“宜都蜜柑”广告语征集、柑橘采摘品评竞赛、柑橘精品果竞拍、柑橘鉴评会、“橘子红了富乡亲”文化节等具有号召力的主题活动,通过宣传推介和凝聚力量,提高了宜都柑橘产业知名度、弘扬了柑橘文化。如今,宜都市以建设国家柑橘公园为契机,重点打造南桥村柑橘田园部落休闲区、青林寺村中国谜语原生态文化体验区、八卦山道教休闲养生区等特色村落,带领橘农从 1.0 种橘子、2.0 卖橘子、3.0 加工橘子,发展到“赏橘园生态美景,住橘乡农家民宿,吃橘子特色美食,品橘颂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宜都柑橘 4.0 时代,通过三产融合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宜都市委、市政府将农产品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市的重要内容,一直在优化品牌兴农的顶层设计。大力倡导“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积极建言献策,引起各方格外的重视与社会广泛关注。

  制定创建规划。2011年,该市制定《宜都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规划》,对全市品牌战略进行了整体布局;2012年,又出台《宜都市精品名牌创建工程实施方案》,对品牌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使顶层设计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

  完善工作机制。宜都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实行“六个一”的工作机制,即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名科级干部负责、一套技术专班落实、一个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路、一批专业合作社经营、一笔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做到了人员精、任务明、权责清、效果好。

  出台激励政策。全力争取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助推农业品牌创建。争取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产金额的投入“三园”建设,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市场主体予以奖励;对参加各类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获得荣誉、品牌化销售及科学技术创新成绩非常显著的,给予重奖。近年来,全市共兑现涉及农业品牌建设的以奖代补资金507.15万元。

  宜都市在湖北省率先制定《宜都柑桔生产作业规程》、《湖北宜红茶加工作业规程》等省级区域标准,从源头上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维护了品牌声誉。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集中授课、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普及标准,免费发放《宜都柑桔生产作业规程》8万份、《宜都蜜柑标准化栽培技术》等资料10万余份。全力支持农产品产后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增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创建示范样板。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完成柑桔“密改稀”8万亩,改造低产茶园5万亩,高标准建成柑桔、茶叶、粮油和特色瓜菜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万亩。全面启动“百个精品果园”和“百里高效茶叶走廊”提质增效工程,建立精品果园103个,高效茶园5个,标准菜园3个。建成了鱼子酱生产基地、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宜红茶生产基地及全国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加强农安监管。在全市全面实施农业投入品购买、使用登记“五个一”制度,从源头规范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投入品管理制度。投资52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组织并且开展例行监测,定期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围绕柑桔、茶叶、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逐步建立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同时,制定了“宜都蜜柑”、宜都“宜红茶”等地理标志授权使用制度,严格开展用标巡检和产品抽样送检,确保了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牢固树立“用品牌聚合资源、靠品牌壮大产业、以品牌抢占市场”的观念,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制定品牌培育规划,成功创建了“宜都蜜柑”、“宜都宜红茶”等一批农业公共品牌。

  壮大农业品牌载体。按照市场导向、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了土老憨、丰岛、宜红茶业、天峡鲟业、三山农贸、绿源生物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强的领军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98家、家庭农场198家、新型职业农民179人。

  培育“三品一标”产品。全面加强“三品”认证管理,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作为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护自然生态、展示区位优势的重要方法,充分彰显了宜都农业品牌的地方特色。目前,全市完成有机食品认证4个、拥有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食品7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

  创优品牌营销模式。开辟电子商务平台,组建了宜都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引导、支持湖北宜红茶业等30余家农业企业入驻天猫、淘宝、裕农等网站,400多个特色农产品已上架销售。2014年全市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5000人,销售额10.24亿元,至今年7月底,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2.3亿元。

  通过展牌展示,电视、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和各类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宜都农产品品牌,全方面提高了全市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媒体宣传。围绕柑桔、茶叶、水产、畜牧等特色产业,组织专业媒体拍摄专题短片,用在所有场合和媒体的宣传;在“湖北宜都网”开辟“宜都蜜柑”、“宜红茶”专栏;在宜都电视台、三峡电视台、湖北卫视高频度播发宣传广告语。利用微信平台的快捷、大众化特点重点对“宜都蜜柑”品牌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告语征集活动。

  加强市场宣传。借助各类会展、节庆活动,推介宜都市柑桔、茶叶、畜牧、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品牌,每年积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4、5次活动,先后组织38家农业企业参加武汉农博会、青岛农交会、上海、杭州展销会等各类活动12场次,借势宣传了宜都地方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组织活动宣传。宜都市以活动亮品牌为主导,先后举办了名优茶鉴评会、宜红茶加工技能培训、“绿老大”杯宜都蜜柑精品果采摘竞赛,土老憨精品柑桔竞拍、外国友人品柑、宜都蜜柑精品鉴评等系列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崇尚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

  品牌彰显活力。实施品牌战略,使宜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宜都蜜柑、宜红功夫茶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3年,“宜都蜜柑”、“宜都天然富锌茶”品牌价值分别达到了16.36亿元和3.39亿元;2014年,宜都蜜柑再次获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位居第64位,品牌价值 19.44亿元;近日又在中国果业品牌评荐活动中凭借其上乘的品质荣获“2015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荣誉称号;“土老憨”、“绿老大”、“饮博士”、“潘家湾”等一批农产品品牌牵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产业提质增效。全市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明显转变。特色主导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份额逐步增加。2014年柑桔、茶叶产值合计2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1.9%、67.6%,比2010年的24.3%、55.7%分别增加7.6个和11.9个百分点;科技在该市农业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份额逐年递增。实用技术到户到田率达到90%。全市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年达到62%。

  增收效果明显。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宜都市先后荣获了中国柑桔之乡、全国产茶重点县、全国茶叶加工转型示范县、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35亿元,比2010年7721元增加7314元,增长94.7%(四年年均递增18.13%)。宜都连续11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2015年8月22日,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发布《2015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揭晓,宜都市从去年的98位升至93位。